“举兵法?”

    “对!雁门之战,国朝挟大胜却不得不同意北辽停战谈判,皆因国朝军伍不足。”

    “如今,国朝禁军厢军,经过陛下多年谋划,终于清理干净。同时,二十万的新军,那怕是有矿城兵,轨道兵等多工种军卒,也不能满足国朝兵员需求。”

    “是故,臣以为,可在国朝诸州府郡县,实行举兵之法。由各州府郡县举荐有志之士入军伍为兵,补充国朝兵员不足之困境…~”

    听着王安石的陈述,赵曦大概明白了。

    以里村为单位,以丁口为基础,责令国朝的州府郡县向国朝推荐兵员。

    同时,在大宋所有的州府郡县推行保甲制度。

    各地农村住户,不论主户或客户,每十家组成一保,五保为一大保,十大保为一都保。凡家有两丁以上的,出一人为保丁。农闲时集合保丁,进行军训;夜间轮差巡查,维持治安。

    王安石还提出,要筹建国朝的保甲提举司,负责对国朝所有甲士训练,并规定了每年训练的时长……

    如此一来,经过训练,可以准确的挑选出适合于入选军伍的壮丁,国朝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兵源。

    赵曦敢肯定,王安石不是现在才有了这所谓的举兵法。

    赵曦其实一直在等着王安石的保甲法,从当初往北调动那五十万废物禁军时,他就在等着王安石的保甲法。

    其实,就目前的朝廷状况,赵曦已经不再需要王安石这个枪头了,他只是不希望王安石因为前几次变革的大改变,让他失去了变革的抱负,还想把改变大宋弊端名声加在他王安石的头上……不为什么,就因为他的情怀。

    但是,这时候王安石提出来,却让赵曦很不舒服。几个意思?交换吗?还是为你那个心眼忒小的儿子赎罪?

    是觉得我赵曦容不下你家王的伎俩?还是说非得等你王介甫发挥才干?

    “诸位相公先在政事堂把此法议议吧,议定后给朕呈上来。”

    赵曦不会在意王,那就是个可怜人。但他在意王安石的做法。

    赵曦不会磨灭王安石的贡献,但必要的情绪,他必须得让王安石清楚了。

    对于这一次利用监察衙门开衙,把苏轼很小的失误无限放大,并以此来试探朝廷推行监察的决心。

    这一手,王是把整个朝堂都钻进去了,包括他赵曦。

    利用了朝臣的观望心态,利用了范纯仁的中正无私,利用了赵曦推动监察体系的决心,甚至把整个政事堂各位相公的心思都考虑到了。

    并且,还故意用吴安持撰文,用这种引火的方式,反向撇清自己的嫌疑,把吴安持也卖了……

    一环扣一环,整个谋划相当有水准。

    最后,把苏轼彻底的埋了……

    可惜,他王高估了自己,却低估了政事堂相公们,甚至连他爹都低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