鼓国真是倒霉,碰上了晋国这样的大哥级讨伐,而且是高瞻远瞩的中行穆子带兵,想投降,也被拒绝,逼着自己和强敌做无谓的战斗,真是拍了头,没办法,明知是败,还要战斗,也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。
晋国也把这个囊中之物,变成了宣扬道德理论,和教育众将的典范案例了。
晋军非常轻松的包围鼓国三个月后,鼓城再次的派人请求投降,低声下气的恳请晋国,仗已经打成这个样子了,被围困的人拼命的想投降,而包围的人却一再的不允许,也不发动主动的攻击,鼓城人的精神,基本上快崩溃了,甚至是哀求晋军受降,提出“无条件投降”的恳求。
穆子让军士将鼓城的人带来面见自己,并说:
“我看你们的脸色还十分的焕发,肯定能吃饱饭,这样吧,你们别着急投降,回去继续修缮自己的城墙,准备决一死战吧”
把准备投降的鼓人惊的是一脸迷茫,不知所措。
此时中行穆子身边的军官们又问:
“司令员同志,既然鼓人苦苦哀求,完全可以给他们一个台阶,可以和平的得到城池,不用劳累军士和攻城的兵器,这不就是最好的侍奉国君的方法吗?为什么还不接受狄人的投降要求?”
荀吴,中行穆子严肃的说:
“同志们啊,这就是我用来侍奉国君的态度和方法,为了获得一座城池,而给我们的人民造成懈怠的思想,我要这样一座城池又有什么用处。如果得到了这个城池,而是百姓和人民懈怠了,换不如保持原来的状态,如果因此而换来懈怠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。
我们在这次的战斗中,如果能够抛弃原来的不吉祥事情,让鼓城的人民衷心的侍奉他们的国君,我们也能衷心的侍奉我们的国君。这样就是遵循道义而不偏航,之前所说的‘喜爱和厌恶’也不会过分,最后,城池也可以获得,道义也可以获得,让他们有拼命的精神,去掉不背叛君王的念头,这样做,其实就是在教育他们,这样一座小城池,取之,易如反掌,不如教育一下他们,难道这不是也可以吗。”
没有几天以后,鼓城人再次前来报告:
“报告,晋国的司令员大人,我们鼓城的粮食已经吃完了,所有的坚守城池的力量也用尽了,请求晋国同意我们投降,我们也草鸡了,知道在没有力量用尽的时候,一定要坚守城池,不能轻易的投降,请接受我们吧。”
于是,晋军开始向城池前进,走到城门,鼓城人开门投降,晋军还是不战而胜,晋军入城,不杀一人,将鼓国的国君带回了晋国,向晋君复命。
鼓国的一个大臣叫做“凤沙釐”,带上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一起跟随鼓国国君到晋国。开始晋军的军士不让凤沙釐跟随,但是凤沙釐辩解说:
“我是侍奉鼓国国君的大臣,不是侍奉鼓国国土的人,所以,都是称作‘君臣’,而不是称作‘土臣’,现在我们国君要迁移,我还留在鼓国干什么,自然要跟着国君迁移。”
中行穆子听到以后,感到十分的惊奇,就召见了凤沙釐,说:
“鼓国,已经有了新的国君,你如果能够留下来侍奉新的国君,我仍然让你按照原来的职位享受荣华富贵。”
凤沙釐说:
“我是原来鼓国国君的大臣,不是晋国新立的鼓国国君的大臣,我听说,做人的臣子,不能有二心,如果接受的任命后,就应该为自己的国君效忠而死,这是自古以来侍奉国君的方法。君主有英烈之名,人臣无叛离之心,我怎么能够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,而扰乱自古以来的礼法呢?否则,你们晋国以后如何应对意料之外的类似叛离事件呢?”
中行穆子慨叹的对左右的人说:
“我应该怎样的修德,才能得到这样的臣子啊。”
凤沙釐于是跟着鼓国国君一起同行,等到了晋国以后,中行穆子将凤沙釐的事情告诉了晋顷公,晋顷公也十分的感慨,将鼓国的国君封赏到了黄河以南的地方,仍然派凤沙釐辅佐鼓国国君。
这就是忠臣啊。
二年后——
晋国也把这个囊中之物,变成了宣扬道德理论,和教育众将的典范案例了。
晋军非常轻松的包围鼓国三个月后,鼓城再次的派人请求投降,低声下气的恳请晋国,仗已经打成这个样子了,被围困的人拼命的想投降,而包围的人却一再的不允许,也不发动主动的攻击,鼓城人的精神,基本上快崩溃了,甚至是哀求晋军受降,提出“无条件投降”的恳求。
穆子让军士将鼓城的人带来面见自己,并说:
“我看你们的脸色还十分的焕发,肯定能吃饱饭,这样吧,你们别着急投降,回去继续修缮自己的城墙,准备决一死战吧”
把准备投降的鼓人惊的是一脸迷茫,不知所措。
此时中行穆子身边的军官们又问:
“司令员同志,既然鼓人苦苦哀求,完全可以给他们一个台阶,可以和平的得到城池,不用劳累军士和攻城的兵器,这不就是最好的侍奉国君的方法吗?为什么还不接受狄人的投降要求?”
荀吴,中行穆子严肃的说:
“同志们啊,这就是我用来侍奉国君的态度和方法,为了获得一座城池,而给我们的人民造成懈怠的思想,我要这样一座城池又有什么用处。如果得到了这个城池,而是百姓和人民懈怠了,换不如保持原来的状态,如果因此而换来懈怠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。
我们在这次的战斗中,如果能够抛弃原来的不吉祥事情,让鼓城的人民衷心的侍奉他们的国君,我们也能衷心的侍奉我们的国君。这样就是遵循道义而不偏航,之前所说的‘喜爱和厌恶’也不会过分,最后,城池也可以获得,道义也可以获得,让他们有拼命的精神,去掉不背叛君王的念头,这样做,其实就是在教育他们,这样一座小城池,取之,易如反掌,不如教育一下他们,难道这不是也可以吗。”
没有几天以后,鼓城人再次前来报告:
“报告,晋国的司令员大人,我们鼓城的粮食已经吃完了,所有的坚守城池的力量也用尽了,请求晋国同意我们投降,我们也草鸡了,知道在没有力量用尽的时候,一定要坚守城池,不能轻易的投降,请接受我们吧。”
于是,晋军开始向城池前进,走到城门,鼓城人开门投降,晋军还是不战而胜,晋军入城,不杀一人,将鼓国的国君带回了晋国,向晋君复命。
鼓国的一个大臣叫做“凤沙釐”,带上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一起跟随鼓国国君到晋国。开始晋军的军士不让凤沙釐跟随,但是凤沙釐辩解说:
“我是侍奉鼓国国君的大臣,不是侍奉鼓国国土的人,所以,都是称作‘君臣’,而不是称作‘土臣’,现在我们国君要迁移,我还留在鼓国干什么,自然要跟着国君迁移。”
中行穆子听到以后,感到十分的惊奇,就召见了凤沙釐,说:
“鼓国,已经有了新的国君,你如果能够留下来侍奉新的国君,我仍然让你按照原来的职位享受荣华富贵。”
凤沙釐说:
“我是原来鼓国国君的大臣,不是晋国新立的鼓国国君的大臣,我听说,做人的臣子,不能有二心,如果接受的任命后,就应该为自己的国君效忠而死,这是自古以来侍奉国君的方法。君主有英烈之名,人臣无叛离之心,我怎么能够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,而扰乱自古以来的礼法呢?否则,你们晋国以后如何应对意料之外的类似叛离事件呢?”
中行穆子慨叹的对左右的人说:
“我应该怎样的修德,才能得到这样的臣子啊。”
凤沙釐于是跟着鼓国国君一起同行,等到了晋国以后,中行穆子将凤沙釐的事情告诉了晋顷公,晋顷公也十分的感慨,将鼓国的国君封赏到了黄河以南的地方,仍然派凤沙釐辅佐鼓国国君。
这就是忠臣啊。
二年后——